一、前言
近年来,船员、维修施工人员、码头作业人员等违规进入船舶危险密闭空间引起的窒息、中毒、坠落等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为扎实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规范进入船舶危险密闭空间行为,提升船舶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和遏制事故发生,自2025年1月15日起,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违规进入船舶危险密闭空间行为专项治理行动。
本案例旨在提醒船员朋友们不要千篇一律的套用同一个演习模板,演习方案应根据船舶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通过模拟不同场景的演习切实提高应对进入船舶危险密闭空间的能力水平,坚决杜绝“打卡式”演习。
二、演习背景
图1:船员在开展应急救助演习。河北海事局供图
近日,沧州海事局港口国检查员对停靠在黄骅港码头的利比里亚籍外轮开展进入船舶密闭空间行为专项检查。
根据A.1050(27)决议(经修订的进入船上围蔽处所建议案)第6.4条规定要求,有救助和急救任务的船员应定期进行救助和急救程序演习。
经过初步的文件资料检查后,为进一步验证船员的应急能力,检查员要求船舶开展救助和急救程序演习。
演习的背景是:水手长及三名普通水手在冲洗压载舱的过程中,水手长因滑倒导致腿部骨折,急需救助。
与水手长一起工作的一名普通水手将此情况报告给船长,另两名水手原地照顾受伤水手长,船长在此背景下开展应急救助演习。
三、演习过程回顾
在获取信息后的第一时间,船长与大副迅速做出反应,拉响警报,紧急集合全体人员。
船员们迅速响应,依照应变部署表的职责分工,快速完成救援装备的准备工作,随后有序开展行动。
在演习初期的人员集结与应急救援器具准备环节,船员们反应迅速,整体表现基本达到了检查员的预期。
图2:船员佩戴呼吸器。河北海事局供图
然而,进入实际救援阶段后,问题逐渐暴露。
船长和大副在风险辨识方面出现严重失误,未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仅仅机械地按照固定的演习模板,以 “打卡式” 的方式组织后续流程。
要求职责船员执行压载舱气体浓度测量、穿戴应急呼吸器等常规操作,完全脱离了真实场景应有的科学判断与合理应对,致使大量宝贵的救援时间白白浪费,最终导致此次演习以失败告终。
此次演习的失败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设想一下,如果此类事件真实发生,按照此次演习中暴露的问题来看,受伤者极有可能因错过最佳救助时间而面临生命危险,这一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问题剖析
警报拉响后,船员们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在集合站完成集结,展现出了一定的应急响应速度。
大副迅速展开人数清点工作,然而,在未仔细核查人员构成的情况下,便通知全体人员立即赶赴事故地点展开救援行动。
大副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水手长及三位水手并未出现在集合队伍中。
由于他们的缺席,原本应由这几人负责携带的救援器具,未能按时运抵救助现场。
这无疑削弱了救援行动的物资保障,使得救援工作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局面。
图3:部分船员安全帽未系安全绳。河北海事局供图
与此同时,部分船员在参与救援的过程中,态度极不认真,仅是“打卡式”地完成集合流程。
有的船员安全帽上未系安全绳,在行动过程中安全帽极易脱落;甚至还有个别船员连最基本的安全帽都未佩戴。
这些看似细微的疏忽,实则给后续的救援工作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随时可能导致不可预估的伤亡事故发生。
图4:船员正在检测舱室气体浓度。河北海事局供图
大副抵达事故地点后,未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判断,而是机械地按照既定流程,如同“打卡”一般,对压载舱上、下、前、后、左、右等各个关键位置的气体浓度进行测量,随后又组织人员进行呼吸器穿戴工作,这一系列操作耗费了约30分钟。
依据A.1050(27)决议(即经修订的进入船上围蔽处所建议案 )中的第4.3条规定,需在初步评估现场状况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执行处所内空气检测以及进入程序。
回顾此次事故场景,水手长及另外三名水手在压载舱内作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进入压载舱之前,该舱室已进行了有效的通风换气处理,并且他们持有船长签署的进入密闭舱室工作许可。
此外,水手长等人已在舱内持续工作了一段时间,期间并未出现任何因空气质量不佳而引发的不适反应,这些实际情况充分表明该舱室的空气质量处于安全状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船员们在此次演习过程中,完全脱离实际情况,一味生搬硬套演习模板。
毫无必要地按部就班测量舱室气体浓度、组织穿戴呼吸器,白白消耗了大量宝贵的救援时间,致使整个救助演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成效大打折扣。
五、安全管理建议
1.管理公司:完善体系,精准施策
管理公司应持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细化船舶进入危险密闭空间的操作程序。
针对不同船舶类型、舱室以及具体情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构建“船型 - 货种 - 舱室”三维矩阵。
对于散装谷物船舶的缺氧环境、油轮的挥发性气体聚集、冷藏船的制冷剂泄漏等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绝不能对所有船舶采用同一套演习脚本,为船员的应急作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文件支持。
2.船舶:强化演习,提升应急能力
船舶应加强针对性演习,让船员熟知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熟练掌握各种救援设备的使用方法。
船长要制定详细的救助设备培训计划,确保每一位船员都能熟练使用常规应急救援设备,尽量为救援争取更多时间。
船舶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样化的演习方案,并定期更新。
方案应涵盖船上可能出现的所有应急情形,通过日常演习帮助船员熟悉不同场景下的应急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岸基支持:保障设备,护航安全
船舶的安全运营离不开有力的岸基支持。
公司既要为船舶配足符合要求的气体检测仪、应急呼吸器、救援担架等进入危险密闭空间的专用设备,更应不打折扣的为船员供应足够的安全鞋、安全帽、安全带等安全作业必备用品,为船员的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共同提升船舶作业的安全水平。
六、结语
图5:船员正在救助受伤人员。河北海事局供图
演习不是拍影楼***,安全更容不得标准模板。
只有让每个应急方案都独一无二,让每次演练都成为与死神的真实较量,我们才能真正筑牢船舶密闭空间的“生命屏障”。
希望广大船员朋友们充分认识到违规进入船舶危险密闭空间的危害性,坚决杜绝“打卡式”演习,共同守护水上交通安全。
免责申明:本文来自河北海事;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54seaman.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