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猴痘疫情报告显示,由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疫情持续蔓延,多个国家出现旅行相关病例。
根据世卫组织13日发布的猴痘疫情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全球范围内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124753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为272例。
报告显示,截至2月2日,由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疫情主要集中在刚果(金)、布隆迪和乌干达,自2023年9月以来,猴痘病毒Ib分支已在刚果(金)的8个省份被发现。
在非洲,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乌干达和赞比亚已报告社区传播,津巴布韦已报告旅行相关病例。
报告数据还显示,非洲以外有13个国家报告了38例感染猴痘病毒Ib分支的病例,尚未报告相关的死亡病例。
其中,阿联酋2月7日报告首例因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病例,该病例近期有乌干达旅行史,而其他国家报告的病例中7例有阿联酋旅行史,世卫组织认为阿联酋可能出现社区传播。
全国猴痘疫情概况
中疾控2月13日通报我国发现一起猴痘病毒Ⅰb亚分支聚集性疫情,传染源为1位外籍人员,有刚果(金)旅居史。
发现疫情后,国家及浙江、广东、北京、天津等省(市)迅速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开展流调溯源、风险排查、病例诊治等工作,在密切接触者中陆续发现4例关联病例,均为亲密接触后感染。
相关病例以皮疹、疱疹等症状为主,症状较轻。
2023年11月后中疾控未发布猴痘病例监测情况。
中国内地2023年11月新增80例病假。
2022年9月和2023年5月,重庆和北京相继报告了我国内地的首例猴痘输入性病例和首例本土感染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随后发布了多期猴痘疫情监测报告,详细披露了新增病例数、病例分布等关键信息。
自2023年9月20日起,中国正式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范畴,并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2023年全年中国共报告了1712例猴痘确诊病例。
这些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且男性患者占比显著,多数病例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
进入2024年,猴痘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并暴露出一些新的传播特点。
例如,亚洲地区近期出现了首例猴痘Ib变异病例,该变异株能够通过飞沫传播,从而加大了防控工作的难度。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2024年1月至8月间,中国共报告了414例猴痘病例,其中广东省在7月份新增了115例确诊病例,所有病例均为男性且年龄在20至51岁之间,显示出与2023年同期的增长趋势。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猴痘,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引发的病毒性***共患病,其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这种病毒通常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并伴有一定病死率,约为1%~10%。
病毒毒株主要分为分支Ⅰ(曾被称为中非分支或刚果盆地分支)和分支Ⅱ(曾被称为西非分支)。
通过接种疫苗,人们可以获得对该疾病的有效防护。
值得注意的是,在1980年天花被根除后,由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
主要传播途径
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密切接触、飞沫传播、母婴传播、动物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
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飞沫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此外,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或者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接触患病动物的受损皮肤、体液等途径进行传播。
在进行***时,未采取防护措施也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易感人群
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普遍对猴痘病毒易感。
然而,那些曾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的交叉保护力。
根据中国目前的报告,疫情主要影响到男性,且青壮年人群为主要受害者,这可能与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和接触机会有关。
潜伏期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21天,多数情况下为6至13天。
此外,猴痘的传染性相对较弱,在未免疫的人群中,平均继发感染率约为7%。
对于分支I病死率约为10%,而分支II病死率则约为3%,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病死率高于成人。
猴痘疫苗
面对猴痘疫情的严峻挑战,全球范围内加速了猴痘疫苗的研发与审批。
这些疫苗的诞生不仅为预防猴痘病毒感染提供了有力武器,还有助于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目前,已有多种猴痘疫苗获得批准或临床试验通知书。
其中,复制型牛痘疫苗如ACAM2000,其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已扩大至预防猴痘病毒感染。
此外,低复制型减毒活疫苗如LC16m8,以及复制缺陷型天花疫苗如MVA-BN,也已在不同国家获得批准或紧急使用授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款猴痘疫苗也已获得临床试验通知书,标志着我国在猴痘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猴痘疫苗接种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猴痘病毒暴露后预防(PEP)提供了以下疫苗接种建议:
WHO推荐对以下特定高风险群体进行猴痘疫苗接种:
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面临较高风险暴露的卫生保健工作者,例如在诊所或医院中可能直接处理猴痘病例样本或治疗猴痘患者的人员;
因工作性质而面临较高暴露风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男性同性恋者、多性伴人群、性工作者,以及与多个***发生性关系的群体。
在疫苗种类方面,WHO推荐对有MPXV感染风险的人群使用三款疫苗,包括第二代天花疫苗即复制型牛痘疫苗(ACAM2000)、第三代天花疫苗即复制缺陷型天花疫苗(MVA-BN)和最低复制型天花疫苗(LC16)。
关于接种时间,WHO建议当前无需对猴痘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
对于接触者,建议在首次接触后4天内进行暴露后预防接种,且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最多可延长至14天内接种。
同时,对于高暴露风险的个体,建议进行暴露前接种。
目前,猴痘疫苗在中国主要针对高风险人群,如与猴痘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者以及医护人员。
然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尚未向普通人群发布猴痘疫苗接种的具体建议。
另一方面,国家疾控局已于2024年9月14日发布了《猴痘防控科普知识(2024年版)》的最新科普文件,供公众了解和学习。
此外,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MVA株猴痘减毒活疫苗,已于2024年9月9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通知书。
这是中国首款获批临床的猴痘疫苗,预计将在预防和控制猴痘病毒导致的疾病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猴痘?
个人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了解猴痘防控知识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野生或来源不明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若计划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应提前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并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如避免与当地野生动物的接触。
同时,应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规定,并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检测工作。
免责申明:本文根据新华社、顶端新闻、新浪财经等内容整理,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54seaman.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