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

追梦远航
群组类型:公共群组
分类:文学小说
帖子:48 成员:5
楼主

“海豚”号报务员候骏被人们誉称“全天候”报务员。不仅常年坚守在海上,主要是几十年航海生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 ,“全天候”保障船上通讯畅通无阻。

上船实习的海校学生俞若欣,除佩服“全天候”的业务和竟业精神外,听说“全天候”有本特殊的“非常日记。”

据说,“非常日记”非同一般,里面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海上知识和故事,是“”全天候几十年航海生涯的主要收获。知名的网站,“泛海”的报刊杂志,都留有“非常日记”的“痕迹。”

一天,俞若欣利用余闲敲开了“全天候”的舱门。

“全天候”是位“外冷内热”的老海员,爽快地拿出那本厚厚的“非常日记”,深情的说:“写了几十年,有些事还历历在目!”

俞若欣回到舱房,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厚厚的“非常日记”。

这一夜,俞若欣辗转难眠,稀奇古怪的故事,无法解释的“迷团”,难以相信的景象……,时时出现在俞若欣眼前。

这里只选择两篇供大家欣赏。

 

又一个“百慕大三角”

 

六月二十七日,睛,海上轻浪,一轮明月高悬在桅顶。

“海豚号”来到地中海一个神秘的海区。——意大利本土 ,南面是西西里岛,东方为科西加围成的三角区。

最近,这个海区都海员称为又一个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我从报房走上驾驶台。

天色已暗,海面平静如银,一片宁静的景色。“这难道就是人们述说的又一个“百慕大三角吗?”

我的心有些忐忑不安。想起了不久前,一份航海杂志登载的报道。

报道中说,不久前,有两艘远洋拖网渔船及一艘排水量近二万吨载有三十多名船员的货轮在此消失。

首先遇难的是远洋拖网渔航“莎娜”号。它正在另艘拖网渔船“加萨奥比亚”号不远处布网作业。

“加萨奥比亚号”当天曾用无线电向公司报告“莎娜”号的位置和动态。

但是,天刚破晓,“莎娜”号突然失踪了。

“加萨奥比亚”号立即将“莎娜”失踪消息报告有关部门,并请求飞机前往搜救。

不久,一架直升飞机抵达出事上空。奇迹出现了“加萨奥比亚”号也失踪了。

直升机连忙用无线电通知即将驶入该海区的船只,加强瞭望,注意周围环境。

这时,货轮“伊安尼亚”号报告三小时后抵达该海区。直升机因燃料短缺,返回基地,把“伊安尼亚”号的动态报告了主管机关。

次日清晨,三架海岸巡逻队直升飞机抵达该海区;海面风平浪静,没有任何东西,连浮油、碎片和救生艇都没有。“伊安尼亚”号消失得无影无踪。

报道说,不到二十四小时,三艘船在此海域先后神秘失踪。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还蹦蹦直跳。

我将当天的天气预报交给了在驾驶台跟班的基米船长。

基米船长是位意大利人,航海经验丰富,遇事沉稳老练。

基米船长看完天气预报,命令全船提高警觉,加强防范,指示驾驶员注意海空的情况,并说:“一九八O年六月,一架DC-9型客机在意大利布朗起飞,前往西西里岛的巴拉模,起飞时间为晚间八时,预计飞行时间一个半小时。机上载有七十多名旅客和四名机组人员,半小时后,飞机突然与机场失去联系,消失的区域就在这个神秘的海区。”

这一夜,我一直坚持在驾驶台,眼睛一直盯着异常平静的海面。

第二天,“海豚”号终于平安无事地驶出了这个神秘的海区!这是我远洋生活中,永远不会忘记的航程。

新的“百慕大三角”在我心中永远是个谜!

 

风的故事

 

五月十日,睛,无风

不久前,收到儿子的来信。

今年,儿子将要高中毕业,准备报考航海院校,我支持儿子的选择。

儿子小时候,每当我远航归来,总要我讲海上的故事。

也许故事里最多的是“惊涛骸浪。”听久了,儿子总以为海上是个到处刮大风的世界:“无风不起浪嘛”!

这是个错觉。

今天,我们就来到赤道的无风带。

海面平静得象一面镜子;太阳的光环,月亮的影子都在船边转悠。

记得小时候带儿子放风筝,遇到春风荡漾,风筝被吹得高高,儿子把手拍得通红:“好风,好风”。当在无风的旷野,人们牵着风筝拼命的奔跑,想让风筝腾飞起来时,多盼望一阵风啊!

这与常年在海上奔波的海员一样。遇到无风的海区总希望吹来一阵风,那怕是微风细浪,那该多么惬意多么过瘾!

记得有一年,我们航行在北纬30度海域。这里是有名的无风带,几乎几个星期没有风“光临”,船象在镜子上航行。

船长说,这个海域叫“马纬度”,并讲了这个名称的来历:

在古帆船时代,每条帆船驶进这个海域,都要等上几个星期大风的来临,帆船没有风,如同风筝一样无能为力。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人把大量马匹从海路运到这里来。但是,每当载运马匹的帆船驶入北纬30度这个无风带时,帆船只好在此停留下来。时间一长,船上的马匹就断了草料和淡水,一个个活活被饿死、渴死,被抛进大海。久而久之,船员们把这一带称为死亡的“马纬度。”

后来,趁着航海区域的扩大,人们发现不仅北纬30度有个无风带,南纬度地区也有个无风带。最终,人们将马纬度改为“回归线无风带。”

讲到这里,船长见大伙对“无风带”的一脸无奈,又讲了个相反的故事:“信风”的故事。

说早在1479年,哥伦布发现太平洋的马德拉群岛附近常年刮着一股强劲的东北风。这一发现使哥伦布产生了开辟到达美洲的航路——从西班东向南,先到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再朝西南方向行驶。当抵达加那利群岛后,帆船在此突然因无风而停止不前,就在万般无奈情况下,一股洋流将帆船漂移到了马德拉群岛附近,一阵阵疾速的顺风将帆船推向了西方,进入了风浪滚滚的大西洋。哥伦布首次完成了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历时30多天。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他利用这个“救命”的风区,选择了更为理想的航向,仅用了20天就完成了整个航程。

后来,聪明的英国海员,利用哥伦布发现的这股“救命”风到美洲进行贸易,人们称它为“贸易风”。

“贸易风”风力稳定强劲,是帆船理想的动力,在帆船时代,对发展海上贸易起了很大作用。

因为“贸易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后来人们戏称它为讲信义的“信风”。


打开App,看更多相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