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

追梦远航
群组类型:公共群组
分类:文学小说
帖子:48 成员:5
楼主

纪念郑和七下西洋五十周年研讨会即将举行

参加研讨会的中外嘉宾云集郑和下西洋首航出发地泉州。

一位来自郑和家乡云南的老海员潘淼格外引人注目。

潘淼出身自海员世家,是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祖父辈和儿孙都是吃“海上饭”的海员。

为开好这次研讨会,潘淼多次来到郑和故里考查。几年前在郑和父亲墓前,一块石碑引起了潘淼的好奇和注意。

据说,这块石碑的碑文是清朝永乐年间,郑和首下西洋前夕,特请当年朝廷的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士刚为其已故父亲撰写的。经过几百多年的风吹雨淋,碑体虽然已经斑剥支离,碑文仍然依稀可辨。

从碑文的记载中,潘淼得知;郑和的父亲和祖父均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且都是曾经爬山涉水千里迢迢去过“天房”(“天房”既现沙特麦加克而圣殿)拜过佛祖的“哈只”。

根据伊斯兰教规;朝觐佛祖是伊斯兰教徒的“功课”。按照教规的经典——“古兰经”规定;“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人都有为安拉朝觐“天房”的义务。”所以,每个回族人一生一定要创造条件履行这个义务。凡到达“天房”,朝觐过佛祖的人,被称为“哈只”,是回族人一生的荣耀。

按历史记载,当时从中国去麦加有二条途径:陆路;有古丝绸之路。海路,有古香料之路。中国东南沿海和云南濒临大海,多选择了海路。

航海成了伊斯兰教徒朝觐佛祖不可缺少的选择。但是,这块碑文上只记载了郑和父亲从海路到达“天房”朝觐佛祖,是名符其实的“哈只”,却没航海路线的记载。

潘淼做为一名远洋海员,得知当年渡海朝觐佛祖的艰难和危险:“如何从海上抵达“天房”进行朝觐的呢?”

做事较真的潘淼,退休后到处寻找这方面的资料。经过几年的寻找,一位亲临朝觐者写的《朝觐途记》的著作,为潘淼解了谜。

参加“研讨会”的青少年航海爱好者得知这一消息,纷纷来到了潘淼下榻的住处。

潘淼向他们讲述了《朝觐途记》的主要内容。

书的作者叫马德新,云南人。地道的伊斯兰教徒。出生在清朝咸丰年间。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踏上了朝觐的旅程。

书中介绍说,有史以来,云南的朝觐者多自思茅出境入缅甸至曼德勒,再由伊络瓦底扬帆东下,直航仰光出海,先至印度加尔各答,再换船沿孟加拉湾绕斯里兰卡,横渡阿拉伯海进入亚丁湾,登陆后可直通向往的麦加圣地。

马德新走的正是这条路线。

马德新离家后沿小路穿越西双版纳出境,徒步千里抵达缅甸的曼德勤。然后开始了漫漫航程,途中换了二次船方抵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侯船数月,方有船直航吉达港。途中惊涛骸浪随时而至,“船期半月可至”,竟居船四十余天”。一次,船遭“雷击中桅,中标之上皆粉碎”,“船中人感恐惧,恐火入舱内,而船满载白棉”。

幸而火被扑灭。船继续航行进入红海,踏上阿拉伯半岛。不料,正值此地瘟疫横行,“殡者遍野”。为躲瘟疫马德新独自在“不见一人,无食可饮,亦不知途径”的沙滩上度过了数日。

马德新是幸运者,终于在道光二十二年抵达麦加“天房”。实现了朝觐佛祖的愿望,完成了宗教的“功课”。并借些机会游历了天方各国。历时八载,于1848年归来,写成了《朝觐途记》一书。

书中最后说,马德新走的朝觐路线,就是多年伊斯兰教徒走的路线。

潘淼讲到这里,拿出已经写好的,准备在研讨会上发言的论文:“碑文外的桨声”,一字一板地说:“马德新是从西双版纳出境航海前往麦加朝觐的”。“为云南昆明人”的郑和父亲和祖父也是走这路经前往麦加的。但是,他们远航的时间要比马德新早几百年。马德新时代的航海条件远比数百年前先进的多。所以,郑和父亲和祖父朝觐途中的遭遇可想而知了!他们都是勇敢的幸运者,天畏的海洋征服者,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一生”。

讲到这里,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为啥叫碑文外的桨声?”

潘淼笑着解释说:“我把文章讲给一位专家听。专家听完笑着说,碑文里只知郑和父亲航海朝觐之事,不闻抗风击浪的桨声,”通过这本《朝觐途记》讲述,就如亲临大海鼓帆扬桨,闻到了博击大海的桨声,我看,这篇论文就叫《碑文外的桨声》吧!”

潘淼的《碑文外的桨声》一文,在研讨会上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打开App,看更多相似信息